《小丑:雙重瘋狂》是亞瑟·弗萊克故事的最終章,這部電影的結局具有決定性。
然而,最終場景引起了觀眾的廣泛反應,許多人猜測該場景可能與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以及希斯·萊傑奧斯卡獲獎的小丑演出有關聯。
注意!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在《小丑:雙重瘋狂》接近結尾時,阿卡漢精神病院的一名警衛告訴亞瑟,有人來探望他。當亞瑟前去查看是誰時,一名囚犯攔住了他。電影中沒有透露這個人的名字,由康納·史托瑞飾演的角色在片尾字幕中被簡單標註為「年輕囚犯」。他對亞瑟講了一個關於一個精神病患者和一個著名小丑的笑話,隨後連續刺傷另一個人,這場景有效地揭示了兩者之間的身份。亞瑟最終死去,而這名囚犯則在大笑,並在自己的臉上刻出了一個格拉斯哥笑容。
這一幕引發了一個粉絲理論,推測這名未具名的囚犯可能是《黑暗騎士》中的小丑的年輕版本。在那部電影中,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有類似的傷疤,他曾講過至少兩個不同的故事來解釋這些傷疤的來歷。在一個版本中,他的虐待狂父親在說「為什麼這麼嚴肅?」和「讓我們給這張臉添個笑容」時,給了他這些傷疤。另一個版本則是,小丑的妻子被賭場鯊魚弄成了格拉斯哥笑容後,他為了讓她相信自己不在乎這些疤痕,也自殘了臉部。根據這個粉絲理論,《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年輕版本在殺死亞瑟後,給自己刻下了這個血淋淋的笑容。
關於這名囚犯是《黑暗騎士》小丑的理論存在多個問題,其中之一是連續性問題。例如,哈維·丹特在法院外的汽車炸彈爆炸中嚴重受傷,導致他的一側臉部受損。儘管他的毀容程度可能沒有漫畫中雙面人或甚至《黑暗騎士》中亞倫·艾克哈特的版本那麼嚴重,但我們必須記住,陶德·菲利普斯在這些電影中創造了一個非常貼近現實的世界。在這個設定中,哈里·勞提飾演的哈維·丹特的身體變化可能足以成為他過渡到雙面人的一部分。如果真是這樣,這部電影就不適合作為希斯·萊傑小丑的起源故事,因為哈維·丹特的毀容是《黑暗騎士》劇情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此外,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似乎設定在現代時代。《蝙蝠俠:開戰時刻》於2005年上映,而《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則於2012年上映。希斯·萊傑在拍攝小丑的場景時處於20多歲的中後期,即使小丑比飾演他的演員年長幾歲,他也會太年輕,不可能是在《小丑:雙重瘋狂》中殺死亞瑟的人,該電影據說設定在1983年。
考慮到這些因素,這名年輕囚犯不太可能是《黑暗騎士》中的小丑。然而,他有可能成為菲利普斯世界中的犯罪小丑之王。畢竟,菲利普斯曾明確表示亞瑟並不是一個「犯罪天才」。在亞瑟的故事陳述之後,這名囚犯將亞瑟視為社會的另一個受害者,是一個應該受到他蔑視而非崇拜的人。

透過致命地傷害亞瑟並自我毀容,這名囚犯幾乎接管了「小丑」這一身份。因此,儘管亞瑟死去,小丑的傳承卻在一個更具毀滅性和真正無政府狀態的化身中延續下去。
Problem displaying Facebook posts. Backup cache in use.
Click to show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