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誕生85年後,MCU仍持續實現著史丹·李對於超級英雄故事的願景

漫威漫畫創立至今已有85年,漫威MCU宇宙仍秉持著史丹·李對於敘事目標的追求。

贊助商連結

漫威漫畫最初於1939年以Timely Comics之名成立,憑藉著史丹·李、傑克·科比和史蒂夫·迪特科於60年代所創作的超級英雄作品而聲名大噪,隨後更名為漫威漫畫。這些漫畫的成功帶動了漫威影業的成立,旨在將漫威故事改編為電影和電視作品。漫威經過多年的演變,但品牌始終忠於李的最高目標。

為了慶祝漫威85週年,漫威娛樂在YouTube頻道上發布了一則慶祝影片,回顧品牌的光輝歷程。影片涵蓋了從漫畫展覽到即將上映的MCU作品片段,展示了漫威的巨大成長。在致敬影片的結尾,可以聽到史丹·李說明了他對品牌的敘事目標,那就是「創作具有『人性』特質,且能讓任何人產生共鳴的角色故事。」儘管史丹·李於2018年去世,他的言論至今仍在MCU的每個作品中繼續響應。

漫威MCU宇宙在過去幾年無疑經歷了一段低潮,但儘管面臨批評,該影業始終堅持史丹·李對於超級英雄角色的目標。吸引粉絲回歸MCU的動力,即使面對其失敗,仍然在於該系列引人入勝且人性化的角色。自2008年《鋼鐵人》開啟MCU序幕以來,每個主要角色都具備觀眾能夠產生共鳴的人性特質,即使是阿斯嘉特或基因改造的超人類。

贊助商連結

某些MCU電影或影集可能會迷失在自己的劇情中,特別是當涉及太多元素時。然而,支撐這些作品的始終是角色。觀眾知道這些角色與自己不同,但他們仍然能夠產生共鳴,因為角色具備人性特質和情感。無論是東尼·史塔克經歷創傷後症候群,還是彼得·帕克感到悲傷,他們的超能力都會暫時擺在一旁,觀眾能夠感同身受。MCU的強項在於讓觀眾能夠與角色產生共鳴,即使他們身處完全不同的世界。

超級英雄媒體以炫麗的打鬥場面和戲劇性的衝突吸引觀眾,但故事的共鳴才是將觀眾轉化為粉絲的關鍵。李的敘事目標,即在每個角色中融入人性特質,是MCU成功的重要因素。否則,該系列將淪為不需觀眾情感投入的動作電影。MCU最具影響力的故事都具備某種核心人物,觀眾能夠產生共鳴,例如《黑寡婦》中娜塔莎的家庭觀念,或《雷神索爾》系列中索爾面對的期望壓力。

贊助商連結

MCU在多元宇宙傳奇時期的掙扎並非秘密,因為這是自第一階段以來,對長期觀影粉絲而言的一大變革。隨著原始六位復仇者相繼逝世、不活躍或退居幕後,部分粉絲難以適應新一代英雄。雖然新MCU英雄的批評包括缺乏引人入勝的故事或節奏不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角色始終具備人性特質,引發一定程度的共鳴。

對於MCU而言,未來更需堅持史丹·李對於漫威的敘事目標。多元宇宙傳奇的最終篇章,《復仇者聯盟:世界末日》和《秘密戰爭》,有望呈現MCU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而世界也正在為此擴張。當故事涉及多元宇宙旅行等複雜概念時,具有人性特質的角色將有助於穩固多元宇宙傳奇並錨定故事。

同樣地,MCU即將迎來哨兵和獨眼巨人等新強大角色,他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讓觀眾理解並產生共鳴。為了避免這些極其強大的個體顯得過於超凡脫俗且遙不可及,影業必須找到方法以人性特質和情感來讓他們落地。考慮到MCU已經能夠讓史丹·李的原始敘事目標延續85年,他們沒有理由現在停止。

This message is only visible to admins.
Problem displaying Facebook posts.
Click to show error
Error: Server configuration issue Error: No posts available for this Facebook I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