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查克·史奈德的《正義聯盟》向大眾介紹達克賽德之前,這位來自天啓星的暴君早已是DC宇宙中的宇宙災厄。他身形高大,凌駕於超人之上,腐化整個星球,數十年來縈繞在傑克·科比《第四世界》系列漫畫的頁面中。然而,儘管他在銀幕上的霸氣十足,卻始終未曾提及或現身過與他勢均力敵的宿敵──天父。
天父(又名繼承者Izaya)首次登場於1971年的《新神族》第一期,是科比創造用來象徵秩序與生命的角色,作為烏克薩斯(達克賽德真名)的毀滅力量的對立面。他領導著精神領域「新起源」,掌握能夠抵銷達克賽德「終極效應」的唯一力量──阿爾法效應。他們的戰爭改變了整個宇宙,但天父始終缺席於真人影視作品。
這種缺席幾乎在2018年DC正式批准改編《新神族》時結束,當時由艾娃·杜威納與湯姆·金負責計畫,打算將天父與奇蹟先生、大芭達以及達克賽德一同搬上銀幕。然而,隨著《史奈德剪輯版》於2021年上映,工作室以達克賽德過度曝光為由取消了《新神族》計畫,令影迷錯失了唯一有能力親自面對並消滅達克賽德的角色的真人演繹。

天父的故事始於「第二世界」的毀滅。那時,塑造早期宇宙的古神們,在一場被稱為「諸神的黃昏(Ragnarok)」的末日災難中喪生。他們的遺骸成為「第三世界」的種子——一個新神誕生的世界,位於行星加拉克提卡(Galactica)上。在這其中,兩位關鍵人物浮現:Izaya和烏克薩斯(達克賽德),後來分別成為天父與達克賽德。
當烏克薩斯在一次血腥起義中殺害了Izaya的妻子,兩者間的戰爭隨即爆發。Izaya原本也是位戰士,但因悲痛與精神啟蒙而蛻變。
他與宇宙源頭(Source)溝通,並接受了阿爾法效應(Alpha Effect),這股力量平衡了達克賽德破壞性的終極效應(Omega Effect)。於是,Izaya成為天父——一位充滿慈悲且強大的新起源統治者。
天父與達克賽德在各方面皆對立。達克賽德透過恐懼統治,無情追求反生命方程式(Anti-Life Equation)以剝奪自由意志;而天父則透過生命方程式(Life Equation)與源頭的指引,尋求真理、和平與和諧。
他們的宿怨橫跨千年,深刻影響了DC宇宙傳說。為了終結兩界之戰,天父與達克賽德曾簽訂名為「契約」(The Pact)的和平協議,交換彼此的兒子──奧利安(Orion)與史考特·弗里(Scott Free,即奇蹟先生)。
這場宇宙間的犧牲定義了他們的傳奇,天父成為一個充滿智慧且複雜的象徵。他們的對決往往超越肉體戰鬥,更在哲學與精神層面展開交鋒。

儘管天父地位崇高,他至今尚未在真人影視作品中亮相。他唯一差點亮相的機會是艾娃·杜威納執導的《新神》(New Gods)電影,該片原本計畫深入探討新起源(New Genesis)與天啓星的傳奇故事。可惜因為與史奈德《正義聯盟》內容重疊,該計畫被取消,天父再次被擱置。
此後,隨著探索公司與華納媒體合併成華納兄弟探索公司,在詹姆斯·岡恩與彼得·薩弗蘭領導下重啟DCU宇宙時期,天父成了過渡期間的犧牲品,《新神》電影計劃陷入停擺,導致天父的電影首秀遙遙無期。
部分原因在於天父的角色調性。達克賽德是DC版的「薩諾斯」,他擁有標誌性的造型、令人恐懼的終極光束,以及一種終極大魔王的氣場。他一出場就能瞬間拉高緊張氛圍,且是一個容易改編的角色。
相較之下,天父的適應性挑戰較大,這不僅是因為他較為低調的調性,還因為他所承載的宇宙哲學與複雜性,需要被細膩處理,才能引起主流觀眾的共鳴。
另一個挑戰是「新神」的定位較為小眾。據報導,史奈德原本對這群角色有有趣的規劃。雖然漫畫迷深愛這些角色,但他們從未像超人或蝙蝠俠那樣深入人心。
DC往往偏好基於地球的英雄與更接地氣的故事,令像第四世界(The Fourth World)這類宇宙級史詩少有發展。一部關於天父的作品必須付出大量努力,且需要妥善改編,才能成為成功的真人電影。